第二百一十章:到时候皇上你就出名了【求月票,求打赏】-《大明:完了,我被朱元璋盯上了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只能将他朱元璋的命令当作天恩圣令,坚决的执行。

    不能因为自己派系的得失而左右。

    这一点,杨宪就做的很好。

    杨宪这么做,对于那些官员和同僚来说是不讨喜,甚至厌恶的。

    可是,却符合他朱元璋的利益。

    给了全国官员一个警醒警告。

    不过,即便是如此,他朱元璋也不会如此的夸赞一个人。

    今日之所以如此的反常,将一个人夸上了天,其中便有他刘伯温的原因。

    他就是想要刘伯温看清楚,品对味。

    可朱元璋不知道的是,此时的刘伯温早已沉浸在建立一个浙东派系的美梦当中,压根对于他朱元璋今日的提点没有品到半分的滋味。

    翰林院的书房内。

    刘伯温缓缓走了进来。

    见到刘伯温返回,刘涟立马将自己拟出的奏折拿了出来,说道:“父亲,儿已将奏折拟好,请您过目。”

    听着刘涟的话,刘伯温却道:“烧了吧。”

    刘涟一愣:“您不参杨宪了?”

    刘伯温摇摇头,道:“参不了了,皇上喜欢他,皇上跟他是心心相印呐。”

    刘涟道:“可是父亲,之前您还说杨宪再这样下去,会葬送在扬州的。”

    闻言,刘伯温却只能是叹口气道:“如今也只能看他杨宪的命数,是否能够迷途知醒了。”

    说罢,便绝口不再提及此事。

    皇宫御书房内。

    在李善长和刘伯温离开后,齐衡又被召了过去。

    商议的是枢密院最近在全国用兵的情况。

    不过,在说完这些后,二人闲聊之时,朱元璋借着闲聊的由头说起了那扬州的杨宪之事。

    自从齐衡入主枢密院后,朱元璋基本上没有再跟他讨论过政事。

    原因很简单。

    就是不想让他在政务方面牵扯过大。

    可是,朱元璋又很清楚齐衡是一位理政奇才,心中总是痒痒,想要跟他学习,又拉不开脸面。

    所以便借着闲聊的方式,想要从齐衡的口中学习到一些东西。

    对此,齐衡心中其实也心知肚明。

    但他心怀坦荡,自然也没有什么不能说的。

    见朱元璋说起杨宪之事,齐衡便顺着这件事讲了起来,不过,说的虽然是杨宪之事,讲的却是理政之道。

    “皇上觉得,杨宪如此举措,对朝堂而言是好是坏呢?”

    听到齐衡的话,朱元璋眉头一凝:“这怎么还能是坏事呢?那宋善言贪赃枉法,竟然将朝廷对扬州城百姓的恩典给贪没了,这样的人不杀,如何震慑百官?杨宪将那人剥皮为囊,悬挂于衙门口警示出入百官,岂不是正和民意?”

    “当初咱在军中也严办过那贪污之人,正是有此一遭,军中贪墨现象少了许多。”

    不过,朱元璋说这话时虽然言辞坚定,但语气当中却还是存着一丝求教之心。

    毕竟,他与齐衡在这里闲聊,可并不是为了争长短对错的,而是要学习。

    而齐衡安坐在椅子上,缓缓说道:“皇上在军中所作有所成效这是自然,可皇上有没有想过,治国与治军不同,治军,大军就在身边,好坏上下皇上你都清楚。你狠狠的惩戒了那贪污之人,众军官胆寒,自然不敢再犯。”

    “可是治国呢?我大明幅员辽阔,从最远的地方来到京城需要半个多月,在那里的事情,皇上看的见嘛?我大明如此多的行省,州府,下面还有县镇。皇上你的眼睛看的过来嘛?”

    “既然看不见,皇上怎么知道是好事呢?再则说,皇上那时候是在打天下,乱世当用重典,这无可厚非,可如今呢,是治世。”

    “皇上,臣弟跟你打个赌,你信不信,你对扬州杨宪嘉奖的文书一到,此事必然传之全国,到时候,像这类的事情会层出不绝,只有你想不到的,没有不会出现的。比杨宪手段还残忍的事情会一件接着一件。为什么,因为他们都知道,咱们大明的皇帝是一位对贪污之人手段严苛到极点的人,只要痛下手段,就一定能获得皇上的圣恩。”

    “到时候,别说剥皮了,削骨、凌迟、将人剁成肉泥,还有什么虿盆之刑,在这样的世道,还有什么不会出现的。可真到了那个时候,皇上您可就出名了,史书上不光会记载你收服汉家天下的功劳,还会将你渲染成一位残暴的君主,同时还会记载在你治下的大明,多出了许许多多的刑罚,就好像说起虿盆之刑,人们就会想起妲己一般。”

    “到时候一说大明的开国皇帝,学子士子们立马就会想起什么残酷刑罚,就比如说这剥皮草揎,到时候就是皇上你的壮举,与你的功劳一样,传至万古了。”

    说到这里时,齐衡还不忘调侃几句朱元璋。


    第(3/3)页